2021年10月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正式公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1年9月结项名单。我司教师徐明君、公维军分别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延安民间文艺学》(结项号:F20215464)、《<管子>“神话历史”研究》(结项号:F20215416)均通过结项验收审批,顺利结项。
这两个科研项目立足于农耕文化源流与传承,探索了不同阶段的文化典籍与文化活动,延续了我司在民间文学及其理论领域的学术传统,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农业文学与文化方向”在团队建设中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徐明君教授主持的项目以“五四民间传统”为起点,探索延安大众文艺对五四民间文艺的“创造性转化”途径,进而提出民间文艺学“延安传统”的观点。该项目以列宁“两种民族文化”、钟敬文“文化三层次说”等理论方法,从“五四民间形式”的话语起点论述“民俗形式”作为“延安传统”核心要素的动因;进而通过与“秦风”传统及民俗艺术模式的比较,论述“民俗形式”对“民族形式”建构、“集体形式”形成及“口头形式”变迁的影响。在理论谱系上,以前苏联民间文艺学为基础,溯源浪漫主义民间文艺学的马克思主义传统,阐述“延安传统”的中国化意义。而探索延安“全民性”艺术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左翼文学集体性及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等现当代美学问题。
公维军老师主持的项目力图在文学人类学跨学科视域下,检验对《管子》这部古籍原典“神话历史”及文化原型编码的解读成效,重新进入《管子》文本,以寻求对其神话思维及认知编码重新发掘的路径选择与整体把握。与此同时,通过积累对《管子》“神话历史”实际操作层面的具体经验,为其他尚未被深入发掘的古代经典,提供阐释路径、论证方法以及材料择选诸方面的有益借鉴。其研究成果将《管子》视为“神话历史”视域下的神圣文本,在传统文献研究基础之上,紧密结合考古出土的新文献、新材料(简帛文书、甲金文、器物、图像等),重点运用文学人类学理论中的立体释古方法论——四重证据法进行阐释,充分立足于早期文化语境与新知识资源,进而强化论证效力。对《管子》“神话历史”的诠释,能够弥合《管子》传统研究中暴露出的缺陷,同时又为其他经典文本的“神话历史”阐释提供参照,以期实现从文字文本到文化文本的研究转向。
两项国家项目的结项成果将在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标志着我司“农业文学与文化研究”学科方向的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